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 制订工作正式启动
发表时间:2018-12-03
2004年7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标准开题论证会, 正式启动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订工作。从事相关研究和检测工作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汽车制造企业、标准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标准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对标准制订工作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均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国内共生产汽车444万辆、销售汽车439万辆,年增长率均超过3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两方面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噪声对车外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车体材料释放等原因造成的车内环境污染。对于汽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国家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汽车大气污染物和噪声排放标准,并实施了汽车型式核准、生产一致性检查和在用车排放检查制度,对控制汽车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车内环境污染,国家尚未制订控制标准和采取污染治理措施。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由车内污染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其主要原因,一是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和感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生产企业和装饰企业在设计、生产汽车和提供汽车装饰服务时,使用了大量不同的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织物、粘合剂等内饰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可能散放有害气体;二是由于汽车工业水平的进步,使汽车的密闭性及车内设施的装饰水平不断提高,使车内污染物更容易聚积而产生污染; 三是近年来一些汽车生产企业或装饰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了一些质量不高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劣质材料;四是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车内环境空气质量日益关注。
由于国内没有适用的车内空气污染物限量标准,有关部门在处理由车内空气污染所引发的纠纷时,均感到非常棘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车内空气污染物限值标准,使车内环境空气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既不利于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社会各界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标准,用以规范国内汽车市场。
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订工作。
论证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强调,车内空气污染物标准并不等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制定工作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因而至今国内外尚没有一部类似的标准。这些技术难题主要有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制定、主要污染物的筛选、测量工况的确定及大量的测试等。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汽车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群策群力,本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该标准的编制工作。相信该标准的实施,将为解决我国车内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提高汽车制造技术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环境科技开发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标准编制组负责编制。
附:小资料
车内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车内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车外污染物进入车内以及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等。
一、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包括汽车使用的塑料和橡胶部件、织物、油漆涂料、保温材料、粘合剂等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挥发性成分,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苯、甲苯、甲醛、碳氢化合物、卤代烃等,车内材料释放的物质还是车内难闻异味的主要来源。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汽车平均塑料用量只有14~28公斤/辆,而同期发达国家为100~130公斤/辆,此后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为满足降低车重的要求,汽车塑料用量不断增加。目前塑料用量已接近80公斤/辆,粘合剂的用量也达到5~27公斤/辆;
二、车外的污染物进入车内,如果密封不严,外界环境的污染物将进入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三、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包括通过排气管、曲轴箱、燃油蒸发等途径排放的污染物,或汽车空调长期使用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对车内空气造成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微生物、苯、烯烃、芳香烃等。
近来,国内许多机构进行了车内环境污染检测、调查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车内污染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环境温度、气象条件、环境背景、车辆状况等相关因素对车内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结果有重大影响,因此检测方法应统一、规范,污染调查方案应严密,抽取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否则检测结果将无法真实地反映污染物聚积水平,调查结论也无法客观地反映污染状况。